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

技术文章/ article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电子芯片温度瞬变耐使用性检测: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的技术实践

电子芯片温度瞬变耐使用性检测: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的技术实践

更新时间:2025-08-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浏览次数:7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三箱冷热冲击箱-白底图-800×800-241111 -1 拷贝.jpg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电子芯片作为核心组件,其性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设备的整体质量与使用寿命。随着电子设备应用场景日益复杂,从酷热的沙漠环境到寒冷的极地地区,芯片需承受剧烈的温度变化。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凭借精准模拟温度瞬变环境的能力,成为检测电子芯片耐使用性的关键设备,为芯片制造商优化产物设计、提升产物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工作机制
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主要由高温箱、低温箱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测试箱组成。高温箱内部安装有高性能的电加热管,这些加热管通电后迅速产生大量热量,并借助循环风机的作用,使热空气在箱内均匀流动,从而实现温度的均匀分布,最高温度可达 300℃以上,能有效模拟芯片在高负荷运行或极限高温环境下的工作状态。低温箱则采用先进的压缩式制冷系统,以环保型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在制冷过程中,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散热后转化为高压液体,再经节流装置降压,使其在蒸发器中迅速吸收热量,实现高效降温,低温度可降至 - 60℃,精准模拟寒冷环境对芯片的影响。
测试箱作为芯片的放置区域,起着连接高温箱与低温箱的关键作用。其内部设有精密的样品固定装置,确保芯片在测试过程中位置稳定。样品转移机构是试验箱的核心组件之"一,通常由高精度的伺服电机驱动机械臂构成。当试验开始时,机械臂能够在 10 秒内快速将芯片从高温箱转移至低温箱,或者从低温箱转移至高温箱,实现温度的瞬间切换,为芯片带来急剧的冷热冲击。
控制系统是整个试验箱的 “大脑",采用先进的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并配备直观的触摸屏人机界面。操作人员可通过触摸屏便捷地设定高温值、低温值、各温度段的停留时间以及冲击循环次数等关键参数。箱内分布着多个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它们实时监测高温箱、低温箱和测试箱的温度,并将数据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运用成熟的 PID(比例 - 积分 - 微分)算法,根据预设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偏差,精确调节加热和制冷系统的工作强度,确保高温箱的温度波动控制在 ±2℃以内,低温箱的温度波动不超过 ±3℃,为芯片的耐使用性测试提供稳定且精准的温度环境。
电子芯片温度瞬变耐使用性测试流程
试验准备

从待检测的芯片批次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芯片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 10 颗。在测试前,使用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对芯片表面进行微观检查,确保芯片表面无划痕、裂纹、杂质等初始缺陷。运用专业的芯片参数测试仪器,如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精确测量芯片的各项初始电气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电流、时钟频率、信号传输延迟等,并详细记录数据,作为后续对比分析的基准。将芯片样品小心地固定在测试箱内专门设计的样品架上,样品架采用高导热、低膨胀系数的材料制成,既能保证芯片与外界良好的热传导,又能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样品架变形对芯片造成影响。同时,仔细检查试验箱的高温箱、低温箱内部是否清洁,无异物残留,样品转移机构的运行是否顺畅,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校准,确保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三箱冷热冲击箱-白底图-800×800-241111 -4 拷贝.jpg


试验参数设定
依据电子芯片的实际应用场景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设定试验参数。对于常见的消费电子芯片,高温箱温度设定为 150℃,模拟芯片在设备长时间运行、散热不佳时的高温工况;低温箱温度设定为 - 40℃,对应寒冷地区户外环境或设备在低温环境下启动时芯片所面临的低温状态。每个温度段的停留时间设定为 15 分钟,这一时间足以使芯片内部温度与箱内环境温度充分达到平衡,确保芯片在该温度下的性能得以稳定展现。冲击循环次数通常设定为 100 次,以此模拟芯片在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可能经历的多次温度剧烈变化过程。同时,严格控制样品转移时间不超过 10 秒,保证温度冲击的瞬间性和有效性。
冲击试验执行
将固定好芯片样品的测试箱初始温度设置为室温,启动试验程序。高温箱开始工作,迅速升温至 150℃,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保持 15 分钟,让芯片充分适应高温环境,在此期间,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芯片的电气参数变化,观察芯片是否出现性能异常,如工作频率下降、信号传输错误等情况。15 分钟高温停留结束后,样品转移机构迅速启动,在 10 秒内将芯片从高温箱转移至已降温至 - 40℃的低温箱内。芯片在低温箱内同样停留 15 分钟,期间持续监测芯片的各项性能指标,低温环境下,芯片可能出现功耗增加、响应速度变慢等问题。15 分钟低温停留结束后,芯片再次被快速转移回高温箱,完成一次完整的冷热冲击循环。如此循环往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密切观察芯片外观是否有明显变化,如芯片封装是否出现开裂、引脚是否有变形或氧化等现象。每完成 10 次循环,暂停试验,对芯片进行一次全面的性能检测和外观检查,详细记录数据变化。
极限耐受测试
在完成 100 次标准冷热冲击循环后,针对未出现严重损坏或性能失效的芯片,进一步开展极限耐受测试。逐步提高高温箱的温度,每次提升 10℃,同时逐步降低低温箱的温度,每次降低 5℃,保持冲击循环次数不变。持续进行试验,直至芯片出现性损坏,如芯片无法工作、内部电路短路或断路等情况。记录此时的高温箱温度、低温箱温度以及循环次数,以此确定该型号芯片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低温度以及最大冲击循环次数,为芯片在苛刻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关键的参考数据。
试验数据处理与耐使用性评估
数据整理与分析
试验结束后,对整个测试过程中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深入分析。以冲击循环次数为横坐标,以芯片的各项性能参数(如工作电压变化率、电流波动值、时钟频率偏差、信号传输延迟变化量等)为纵坐标,绘制详细的性能参数变化曲线。通过对曲线的观察与分析,了解芯片性能随温度冲击次数的变化趋势。例如,若发现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芯片的工作电压逐渐升高,且在 50 次循环后升高速率明显加快,这表明芯片在长期温度冲击下,其内部电路的电阻可能发生了变化,导致功耗增加,进而影响了工作电压的稳定性。
对比不同芯片样品的测试数据,计算各项性能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反映了该批次芯片在温度冲击下的整体性能表现,而标准差则体现了芯片之"间性能的离散程度。若某一样品的性能参数与平均值偏差超过 15%,则将该样品视为异常值,需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芯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缺陷,或者在前期的样品准备过程中受到了意外损伤。

对极限耐受测试的数据进行重点分析,确定芯片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低温度以及最大冲击循环次数的具体数值。将这些数据与芯片设计规格书中的理论值进行对比,评估芯片实际耐受能力与设计预期的符合程度。如果芯片的实际耐受极限低于设计值,说明芯片在设计或制造环节可能存在优化空间。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三箱冷热冲击箱-白底图-800×800-241111 -8 拷贝.jpg



耐使用性综合评估
综合试验数据和外观检查结果,从多个维度对电子芯片的耐使用性进行全面评估。在物理结构稳定性方面,若芯片封装无开裂、引脚无变形或氧化、芯片内部无明显的物理损伤,且芯片的外形尺寸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一般不超过 ±0.5%),则认为芯片在温度冲击下的物理结构保持稳定,具备良好的长期使用基础。
从电气性能稳定性来看,芯片的各项电气参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化均在产物规格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例如工作电压波动不超过 ±5%,电流变化不超过 ±10%,时钟频率偏差不超过 ±3%,信号传输延迟变化不超过 ±10%,则表明芯片的电气性能在温度冲击下较为稳定,能够持续可靠地工作。
耐用性方面,若芯片能够顺利完成 100 次标准冷热冲击循环,且极限耐受循环次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般为 120 - 150 次),则可判定该芯片具备良好的耐用性,能够在复杂的温度变化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通过叁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对电子芯片进行温度瞬变耐使用性测试,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芯片在苛刻温度变化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和失效模式。这些测试数据为芯片制造商改进芯片的材料选择(如采用更耐高温、低温的封装材料和芯片基板材料)、优化芯片设计(如改进芯片内部的散热结构、电路布局)以及完善生产工艺(如提高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光刻精度、封装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电子芯片在复杂温度环境下的耐使用性,推动整个电子行业产物质量和可靠性的提升。


  • 公司名称: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

  • 联系电话:

    86-0769-81085066

  • 公司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常平中信路 101号1号楼102室

  • 公司邮箱:

    15876446198@163.com

扫码加微信

Copyright © 2025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果冻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