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日常清洁技术规范与要点解析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作为模拟极限温湿度环境的精密设备,其性能稳定性与测试数据准确性,与日常清洁维护密切相关。设备长期运行中,工作室内部会积累灰尘、冷凝水残留、样品碎屑等污染物,若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温湿度均匀性,还可能导致部件锈蚀、管路堵塞,甚至引发电气故障。本文将系统阐述设备日常清洁的核心部位、操作方法、周期规划及注意事项,为设备高效运维提供技术参考。
内壁与搁板:
污染物类型:样品测试过程中掉落的碎屑(如塑料颗粒、金属粉末)、冷凝水蒸发后残留的矿物质结晶、高湿度环境下滋生的霉菌(尤其在 80% RH 以上环境长期运行后)。
清洁方法:
先用软毛刷(材质为尼龙,硬度≤50 Shore A)清扫表面浮尘,避免硬刷划伤内壁(内壁多为 304 不锈钢,划伤后易加速锈蚀);
再用中性清洁剂(如 0.5% 浓度的洗洁精溶液)浸湿的微纤维布擦拭,重点去除矿物质结晶(若结晶较厚,可先用 10% 柠檬酸溶液浸泡 5 分钟软化后再擦拭);
霉菌污染需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 500mg/L)擦拭,作用 30 分钟后用清水布二次清洁,防止消毒剂残留对样品产生腐蚀。
技术标准:清洁后内壁表面无可见污渍,用白纱布擦拭后纱布无明显变色,霉菌检测(培养法)结果为阴性。
风道与出风口:
污染物类型:灰尘堆积(影响风量循环)、样品挥发物附着形成的油膜(如橡胶测试中的增塑剂挥发)。
清洁方法:
拆卸出风口格栅(采用十字螺丝刀,扭矩≤2N?m,避免拧滑螺丝),用压缩空气(压力 0.3~0.5MPa)从风道内部向外吹扫灰尘;
油膜污染需用异丙醇溶液(浓度 75%)擦拭风道内壁,该溶剂挥发性强,可快速干燥避免残留。
技术标准:风道内无可见灰尘堆积,出风口风速偏差≤5%(用热球风速仪在距离出风口 10cm 处测量,多点平均)。
加湿器与湿度传感器:
污染物风险:加湿器水箱长期使用后,水中钙镁离子会形成水垢(附着在加热管表面,导致加热效率下降 30% 以上);湿度传感器(如电容式传感器)表面若沾染油污,会导致湿度测量偏差增大(可达 ±5% RH 以上)。
清洁方法:
加湿器水箱:每周放空水箱残留水,加入 5% 柠檬酸溶液(液位至正常水位的 1/2),开启 “加湿" 模式运行 30 分钟,停机后静置 2 小时,排放溶液后用去离子水冲洗 3 次(电导率≤10μS/cm);
湿度传感器:用镜头纸蘸取无水乙醇(纯度≥99.7%)轻轻擦拭传感头,禁止用手触碰(手上油脂会污染传感器),清洁后静置 10 分钟待乙醇挥发再开机。
技术标准:加热管表面无明显水垢,传感器测量值与标准湿度发生器对比偏差≤±2% RH。
制冷系统蒸发器:
污染物问题:蒸发器表面若积累灰尘,会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现为降温速率降低(如从 25℃降至 - 40℃的时间延长 15% 以上)。
清洁方法:
断电后打开设备侧盖(需专业人员操作,避免触碰高压管路),用软毛刷清扫蒸发器翅片表面灰尘;
若翅片间有纤维类杂质(如测试纺织品样品时掉落的绒毛),可用专用翅片梳(齿距与蒸发器匹配)梳理,禁止用尖锐工具撬动(易导致翅片变形)。
技术标准:翅片表面无可见污染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蒸发器工作时温度分布均匀(温差≤3℃)。
过滤器清洁:
初效过滤器(通常为无纺布材质):每 3 天检查一次,当阻力达到初始阻力的 2 倍(初始阻力约 30Pa)时,用清水冲洗(水温≤40℃),晾干后 reinstall(禁止暴晒或烘干,避免材质收缩);
中效过滤器(玻璃纤维材质):每 3 个月更换一次,若测试环境粉尘浓度高(如在机械加工车间使用),需缩短至 1 个月,更换时需注意过滤器密封胶条无破损(确保过滤效率≥85%@0.5μm)。
冷凝水排水管路:
堵塞风险:冷凝水中的杂质(如样品腐蚀产生的金属离子)在管路内结晶,导致排水不畅,引发工作室积水(水深超过 5mm 会影响样品放置稳定性)。
清洁方法:每月用高压水枪(压力 1~1.5MPa)从排水口反向冲洗管路,或注入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与铝粉,需按照 1:50 比例稀释),静置 1 小时后用清水冲洗。
技术标准:排水时间≤30 秒(测试方法:向工作室注入 500ml 水,记录排出时间)。